系統動力學
作者:陳曉芳
「系統動力學」這個名詞是工科的專有名詞?還是商科的專有名詞?初見這個名詞時,我的腦袋裡有一堆的問號在盤旋。*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是以系統思考為理論基礎,進一步融進了電腦模擬模型。研究起源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Jay W. Forrester教授的名著《工業動力學》。
由於初期它主要應用於工業企業管理,故稱為“工業動力學;後來,隨著該學科的發展,其應用範圍日益擴大,遍及經濟社會等各類系統,故改稱為系統動力學。摘錄自MBA智庫百科*
現任職於中正大學EMBA的陳加屏教授是系統動力專家,被楊碩英教授稱為「亞洲第一建模高手」。在組織變革與創新思考課程中,都提到這個思考模式,讓我對這種思考模式感到無比的有興趣。
老師的口頭禪就是『結構影響行為改變結構就能改變行為。』改變結構真的能改變行為嗎?我又同樣陷入狐疑的狀態。
透過實地實驗法驗證了這個邏輯,話說會議上的一群人正在為了某個議題提出看法與解決方案,有個坐在正中間位置帶黑帽的同仁,不斷的提出抱怨並語帶威脅的說:工作那麼多,那我不要做了。
整個會議上,不論主席提出什麼議題,黑帽同仁就總是抱怨與批判。該怎麼透過改變結構來改變行為呢?
在另一次的會議中,我們請黑帽同仁坐在角落,並且請主席(主管)坐在中間,左右兩邊分別是店長與組長,並且限制每人發言時間只有2分鐘,因此在會議中抱怨的黑帽同仁,懂得說重點,而且主管都坐在中間排,說話時懂得尊重主管,因此會議顯得較有效益。上述實例就是一個簡單的改變結構就能改變行為的例子。
再舉例一個例子來說明,根據調查各國的器官捐贈意願的排行表,丹麥的比例是4.3%、德國是12%、英國是17.2、法國99.9%、匈牙利也是99.9%。為什麼會有這麼懸疏的比例?再套句結構影響行為,因為比例少的國家,都是採用需簽回器官捐贈意同意書,才算是同意捐贈。而比例高的國家則是採取反向操作,未簽回不同意器官捐贈,才表示不同意,故簽回的人數少之又少,所以造成這樣懸疏的差異。所以以上述的例子,是不是不得不同意,結構真的影響行為呢?
系統動力學實在太有趣了,你不妨也找找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有哪些瓶頸,把問題的前因後果畫一下,也許可以在其中改變某一項結構,就會帶來行為上重大的改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