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切片的重要性

關鍵字:保健常識


某甲患者43歲因子宮肌瘤問題前來看診,她主訴有一個3~4公分大小的肌瘤,每一次月經來臨時都會造成多量又長達一、兩週的出血,過去醫師常以藥物來替她止血,並告知肌瘤不大可以繼續觀察,要是覺得麻煩可以乾脆將子宮切除一勞永逸。患者前來求診是希望保留子宮。當時為她安排了陰道超音波檢查,除了4公分的肌瘤外,同時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7公分,這在月事剛結束不久是頗不尋常的。所以即刻又為她安排了子宮擴刮術,也就是將子宮內膜刮除送去做病理化驗,屬於門診的檢查小手術,大約五分鐘完成。三、四天之後報告出爐,結果是子宮內膜癌,因為還是早期的癌症,她隨後街受了腹腔鏡切除子宮、卵巢、淋巴腺等分期手術治療、迅速出院。




某乙患者58歲因停經後出血前來求診,主訴最近兩個月常常會有不等量的鮮血從陰道流出來,她去附近衛生所做了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是正常,也吃了醫師開的藥,發現量確實減少些,但是兩週後出血仍未停止才自覺有異。門診時我們安排了陰道超音波,發現子宮內膜厚度0.9公分,子宮腔內另有1.5公分的陰影。她在當下即接受了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報告出來後又是子宮內膜癌,因為還是早期,所以她也在接受腹腔鏡分期手術後,住院三天回家。


子宮內膜癌一般國人了解不多,一般婦女多只知道子宮頸癌,作子宮抹片等。殊不知子宮內膜癌是國內婦女僅次於子宮頸癌居第二位的婦科癌症,在美國它高居婦癌中的第一位,一年有超過36萬名婦女罹患這個癌症,奪走近七千位婦女的性命。在台灣因為鋒芒都被子宮頸癌蓋過之,所以即使使它發生率估計在持續攀升中卻未受到婦女朋友應有的重視。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59歲的婦女,但是仍有四分之一更年期前的婦女罹患,小於40歲的僅佔百分之五。它的發生有幾個是危險因子:第一是肥胖,而且愈胖風險愈高,可高達10倍;第二是未曾生育過的婦女;第三是停經晚的婦女,晚於52歲;第四是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症)都有可能合併子宮內膜癌的存在,我們接觸過的2500~3000例這類患者中已有38例內膜癌患者,高達1.3
%的高比例和教科書中提到的完全雷同。




子宮內膜癌的診斷依靠子宮內膜的切片檢查。子宮頸抹片無法做子宮內膜癌的篩檢工具,但是仍有大約二分之一左右的內膜癌或者會有不正常的抹片報告。如何取得子宮內膜組織作切片檢查最簡單的方法是在門診以一細長抽吸管伸入子宮腔抽取子宮內膜的組織,它的好處是方便,快速由不至於疼痛,但缺點是有時候抽取的組織不夠或未取到異常的組織去做病理檢驗以致於錯失診斷良機;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安排在門診手術室做所謂的子宮擴刮術,它的優點是可以將整個子宮內膜組織都刮下來化驗,如果是子宮內膜息肉或子宮內膜增生,它還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治療效果,但是缺點是因為會造成疼痛,所以必須施以麻醉,睡著後五分鐘內完成。


至於治療,由於現今腹腔鏡手術設備和技術的精進,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已經可以藉助腹腔鏡分期手術(LASS)來完成,和傳統的手術相較,病人復原情形要好的太多,同時治療的效果並無任何差異,從1996年迄今,我們已累積了46例個案。


資料提供: 台北醫學大學 副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部 部主任

台北中山醫院 婦科腫瘤 專科醫師


劉偉民

推薦相關課程
開課日期課程名稱
目前沒有相關之課程!